新華社援引外媒9月5日報道,以色列理工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銀河系中部分超高速白矮星的起源。這些白矮星以超過每秒2000公里的速度在太空中疾馳,快到足以逃離銀河系的引力束縛。

白矮星是恒星演化的最後階段。恒星在消耗掉核燃料後,在億萬年的時間裏逐漸冷卻、變暗,留下高密度的核心,也就是所謂的恒星殘骸——白矮星。大多數(shù)白矮星靜靜待在銀河系裏,但天文學家也觀測到高速運動的白矮星,其形成機制一直是未解之謎。

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發(fā)表論文說,團隊對兩顆稀有的氦-碳-氧混合白矮星的合併過程進行了先進的三維流體動力學模擬。結(jié)果顯示,在合併過程中,較輕的白矮星被部分撕裂,而較重的一顆發(fā)生「雙重起爆」式爆炸,將其伴星的殘骸以超過每秒2000公里的速度「彈射」出銀河系。

研究說,這是首次看到一個清晰的路徑,證明白矮星合併的殘骸能夠被拋射成為超高速白矮星。這不僅解釋了超高速白矮星的速度,還解釋了它們模糊而熾熱的外觀,與在銀河暈中觀測到的一些白矮星的特徵相吻合。

團隊說,這一研究成果不僅解開了超高速白矮星這樣的「恒星逃逸者」的起源之謎,也為解釋某些特殊類型的超新星爆炸開闢了新通道。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