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立於1942年2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港唯一一支抗日武裝力量,主要由香港市民組成。新界烏蛟騰村是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重要據點之一。
香港淪陷期間,日本曾對烏蛟騰及鄰近的村莊發(fā)動十餘次掃蕩,有的村民為保障游擊隊的安全,遭受嚴刑,但守口如瓶,甚至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抗戰(zhàn)期間,烏蛟騰村英勇犧牲的烈士有村長李世藩、李憲新,以及村民李天生、李志宏、李官盛、李偉文、王官保、王志英等。
為紀念這些抗日志士,烏蛟騰村村民於1951年10月自資建造一座烈士紀念碑,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舉行謁碑儀式。1984年,在旅英「烏蛟騰海外聯(lián)誼會」支持下,烏蛟騰村村民重修紀念碑,並由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題字,命名為「抗日英烈紀念碑」。該紀念碑始建於烏蛟騰一處山坡下,至2009年特區(qū)政府出資180萬重建並遷至現(xiàn)址。2015年8月13日,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2.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
在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西貢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展開抗日鬥爭的主要地區(qū)。為紀念抗戰(zhàn)期間英勇犧牲的港九大隊戰(zhàn)士和民眾,1983年至1984年,新社聯(lián)、游擊隊老戰(zhàn)士和西貢民眾發(fā)起籌建抗日英烈紀念碑的倡議。
紀念碑由廣州華南工學院義務設計圖則,並派出設計師來港設計模型。碑園於1988年3月29日動工,1989年1月23日落成揭幕,由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親筆為紀念碑題寫碑名。紀念碑所坐落的烈士碑園內,埋葬著1941年香港保衛(wèi)戰(zhàn)時犧牲的西貢居民。其後以 8月 15日定為謁碑日,每年舉行隆重的謁碑典禮。
2020年9月1日,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3.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
1943年5月,港九大隊大嶼山中隊隊長劉春祥等7名指戰(zhàn)員,自大嶼山東涌乘帆船前往屯門龍鼓灘開闢新根據地。船行至龍鼓洲、沙洲海域,遭到兩艘日軍炮艇伏擊。劉春祥等人臨危不懼,英勇應戰(zhàn),不幸被日軍擊沉,劉春祥等7人及船家梁克全家5人壯烈犧牲。
2020年9月2日,退役軍人事務部公布第三批185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劉春祥等12名龍鼓洲抗日英烈位列其中。
經過新界鄉(xiāng)議局、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zhàn)士聯(lián)誼會等愛國團體和人士努力,2023年4月,在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犧牲八十周年紀念日前夕,紀念碑竣工落成。這是繼大埔烏蛟騰、西貢斬竹灣之後,香港第三座大型抗戰(zhàn)紀念設施。
4.香港沙頭角抗戰(zhàn)紀念館
沙頭角石涌凹羅家大屋是「香港抗日一家人」羅氏族人的祖業(yè),由巴拿馬華僑羅奕輝於1930年興建。該大屋由五間並排相連的房屋組成,面積6000多平方呎,具建築、歷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價值。2010年,羅家大屋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日佔時期,它是港九大隊的活動基地及交通站,是本地現(xiàn)存少數(shù)能見證香港抗戰(zhàn)歷程的建築物,意義重大。同時,大屋附近一帶亦是港九大隊沙頭角中隊和海上中隊主要的活動地區(qū),在抗日活動中舉足輕重。
經羅氏族人同意,大屋現(xiàn)已改建為「香港沙頭角抗戰(zhàn)紀念館」。紀念館於2022年9月啟用,館內的常設展覽內容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東江縱隊與港九大隊的抗戰(zhàn)歷史,第二部分為「香港抗日一家人」羅家的抗日事跡。該館是香港第一間抗戰(zhàn)紀念館,香港第一間集中介紹中共在香港歷史貢獻的紀念館,也是香港首個長期展示港九大隊歷史的國民教育基地,有助於公眾了解香港淪陷期間的抗戰(zhàn)歷史,特別是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和香港民眾對抗戰(zhàn)的貢獻。
5.(南涌)聯(lián)防自衛(wèi)隊部遺址
南涌有羅、楊、鄭、李、張共五姓,各姓氏於南涌各據一方。南涌羅屋村為羅氏族人聚居的客家村落,曾住有約20多戶人家,至上世紀20年代有一戶李氏遷入。羅屋村不但是「香港抗日一家人」羅氏族人的原居地,更是(南涌)聯(lián)防自衛(wèi)隊的成立地。1941年12月10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武工隊進駐南涌羅屋村,並以羅家祖屋為立足點,積極開展抗日及剿匪活動。及後,羅汝澄、羅雨中等人以羅屋村為核心,發(fā)動南涌五個村莊,組織武裝力量,成立由港人組成的首支抗日民兵隊伍——聯(lián)防自衛(wèi)隊,該隊共有50多名隊員。羅雨中為聯(lián)防自衛(wèi)隊的第一任隊長。自成立以後,聯(lián)防自衛(wèi)隊一直積極配合游擊隊的工作,維持地區(qū)治安,有力地制衡了日軍及土匪的力量。
6.南鹿民主聯(lián)合鄉(xiāng)政府遺址
鹿頸村是新界首個抗日民主鄉(xiāng)政權的成立地。1945年初,在羅汝澄、陳海推動下,沙頭角地區(qū)內南涌、鹿頸共12條村組成南鹿民主聯(lián)合鄉(xiāng)政府。黃馬發(fā)為鄉(xiāng)長,陳秉瑯、張才為副鄉(xiāng)長,下設文書、財務、民政、文教、衞生、武裝等幹事,分管各部門工作。
鄉(xiāng)政府的辦事處設立在鹿頸村上圍陳氏族人的住宅。自成立後,鄉(xiāng)政府積極配合游擊隊的工作,不單組織民兵站崗放哨,建立交通站和情報網,嚴密監(jiān)察日本警備隊和憲兵隊的行動,更從事採購糧食及添置被服等後勤工作。鄉(xiāng)長黃馬發(fā)任內盡心盡力,奔波勞碌,最終積勞成疾逝世,後被列入港九大隊115位抗日烈士名單。
7.烏蛟騰交通站舊址
烏蛟騰村是港九大隊的重要據點之一。在港九大隊的影響下,烏蛟騰全村500多人中,九成都參與了抗日群眾組織,協(xié)助宣傳發(fā)動群眾抗日、增加生產、維持治安、為部隊提供情報、送信及運輸?shù)取4鍍扔?9位青年更直接投身於游擊隊,英勇殺敵。
此屋是港九大隊在烏蛟騰村的其中一個交通站,對游擊隊有很大作用。交通站樓高兩層,上層是游擊隊活動的地方;下層則為村民開辦的合作社。港九大隊民運人員陳海、蔡松英曾長駐這裏,開展工作。
8.「秘密大營救」中轉站:楊家村適盧
楊家村的「適廬」位於新界元朗十八鄉(xiāng),由愛國華僑楊竹南兄弟建於1936年,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圍龍屋,「適廬」的名字或起源於掛於門外的一副對聯(lián):「適居鄰里仁為美 廬境人環(huán)治不孤」,出自《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除了極具觀賞價值以外,它還曾是「秘密大營救」的中轉站和港九大隊元朗中隊的據點。這場被茅盾稱為「抗戰(zhàn)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的行動分為東西兩線,西線經九華徑至大帽山,再經過楊家村進入寶安,東線則是由西貢、沙魚涌、淡水等地進入惠陽。楊竹南曾被日本憲兵隊逮捕,遭受酷刑逼供,但為保護游擊隊,他守口如瓶、堅貞不屈。
9.港九大隊成立地點:黃毛應村玫瑰小堂
據《港九獨立大隊史》記載,1942年2月3日,港九大隊於西貢黃毛應村的玫瑰小堂正式成立。這座歷史悠久的小村莊位於西貢鐵矢山北麓,在這座並不起眼的小教堂中,香港的抗戰(zhàn)歷史默默地翻開了一頁新的篇章。1944年9月21日的一個清晨,在這座教堂內,日軍曾對村民嚴刑逼供,想要逼問出游擊隊的下落,有村民被火燒至重傷,或是遭受「水刑」折磨甚至因此傷重而死,但沒有任何人屈從日軍的暴力。
2013年,玫瑰小堂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如今的玫瑰小堂洗盡了戰(zhàn)爭的痕跡,呈現(xiàn)出來之不易的和平氣氛。
10.*南涌亭三三事件紀念碑銘(策劃中)
1943年3月3日下午,日軍出動近百人包圍港九大隊政訓室在南涌附近老龍?zhí)镪膛_山的駐地,當時駐地只有11名非武裝人員,他們與日軍展開激戰(zhàn),多位戰(zhàn)士犧牲,史稱「三三事件」。事件中,曾福、邱國璋、符志光三人在激戰(zhàn)中以身殉國;彭泰農、陳冠時、陳坤賢受傷被俘,後被殺害,慘烈犧牲。
2015年8月24日,國家民政部公佈將彭泰農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2020年9月2日,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公佈將曾福列入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由於三三事件的發(fā)生地老龍?zhí)镂混渡缴希话闳溯^難前往,現(xiàn)計劃在山下的南涌亭設立三三事件紀念碑銘,作為文物徑的參觀點。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紫荊網、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0 / 255